close

「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,而是在於你是什麼樣子」----《被討厭的勇氣》

截圖 2021-10-31 上午11.30.48

一位憤世忌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,哲學家主張「世界無比單純,人人都能幸福」。

年輕人人覺得這是胡言亂語,決心前來和他導正這樣的謬論。

「世界明明是混亂的,哪裡來得單純?」


 

相信這本書大家耳熟能詳不過了吧,畢竟出版到現在可能也快十年了。

 

然而這本書我覺得讀起來字字不難,但整體帶給人的寓意卻非常深遠。

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高三的時候,當時因為學測前的壓力,剛好與一位知性的好同學深聊比較內心話(?)的部分。

 

這本書我第一次接觸是在那時候她借我的,他覺得對我當時後的心理壓力可以有所改善。

然而現在還記得當時後的情景,我帶了回家翻了幾十頁,但就看不下去了。然後再次沈淪考前的壓力參考書海中無法自拔。

 

奇怪,字句不難懂,但怎麼那麼深奧,不懂要傳達什麼。

後來我讀不到一半就還給他了哈哈

 

直到大ㄧ的時候,發覺博客來、誠品暢銷榜怎麼永遠是他,毅然決然買回家,這時發現我看得懂了(可能受過一點人生歷練了吧?)哈哈

 

大三再讀,又有新的見解,而且期待可以實現在生活中,但真的只是悸動,完全沒有落實在我生活中。

 

現在,大概又是溫故知新的好時刻了,希望可以藉由簡短的筆記記錄,分享給大家,也為自己加深印象、紀念。


 

1. 否定創傷,而是現在所決定

 

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「原因」,而是現在的「目的」,決定論與目的論的差別就像是。

 

一位有人群恐懼的人,總是關在家裡,感覺是恐慌症或是社交恐懼症狀吧。

 

因為只要出門就會顫抖、不安。然而以本書推從阿德勒的「目的論」而言。

並非「人群恐慌的症狀而導致不敢出門」,而是因為不想出門所以讓自己營造出這樣的疾病狀態,使自己能夠合理化這樣的行為。

因為害怕出去,所以製造不安的情緒。

 

起初我的想法就和書中那個與哲學家溝通年輕人一樣吧,怎麼可能??

明明就是明顯的因果關係,怎麼會是倒過來呢?然而哲學家提出的反例其實我也覺得頗有道理。畢竟確實並非每個社交焦慮的

 

2. 你的ㄧ生,決定於「當下」

 

很多時候過去的經驗並不會直接造就現在的自己

我們要有「捨棄現況」的決心。

如果一直活在「如果怎麼樣的話......」的可能性中,就不可能改變。

 

3 . 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

 

為什麼討厭自己?

常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嗎?對自己缺乏自信,覺得自己的所做所為十分不討人喜歡,自己的言行大概讓人感到做作吧?

因此決定不要喜歡自己,只要覺得自己很差勁,這樣當別人討厭我我也知道那是「正常的」。

這樣把一切合理化

因為過分害怕被別人討厭,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所導致。你的目的是不要在人際中受到傷害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河芮Clary 的頭像
    河芮Clary

    河芮的角落花園

    河芮Cl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